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中的老采矿……

党委宣传部 河南理工大学 2021-10-10



恰逢110周年华诞,值此历史时刻,

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能源学院,

编撰了《记忆中的老采矿》一书。

自征稿启事发出以来,

广大老师和校友积极响应和投稿,

尘封的记忆被打开,

真挚的感情如水般流淌在字里行间。


花开桃李满天下,风雨征程百余年。

一起来看看杰出师生的寄语,

走进那个奋斗的年代。


原采矿系主任柴一言深情回忆了当年实验室建设的艰辛和成就;采矿62级校友,浙江省政协原主席李金明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并撰稿深情回忆了当年大学生活的峥嵘岁月;采矿62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积极撰稿并作序,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校友对老采矿的深厚情谊和历史情结;采矿63级校友,河南省原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明义撰文回忆了自己当年的艰辛求学路和对母校的殷殷情深。


                                                                                 

原采矿系主任 柴一言:

在艰难中起步——回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初创


作者与前后几任领导在学院合影(2018年)

由左至右:原院长勾攀峰,原资材系主任周英,原采矿系主任柴一言,原采煤系副主任邓文福,原资材系主任景国勋,现任院长郭文兵。


作者简介:柴一言,1940年2月生,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同年到焦作矿业学院任教。1963~1972年采煤系采煤教研室助教;1973~1977年焦作矿院地方煤矿教研室主任、讲师;1978~1983年采煤系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1983~1986年焦作矿院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1986~1999年采矿工程系主任,兼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2001年退休

              

一、难忘的一次谈话

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招生,停止推荐入学。据此,“文革”后期我院承担的河南省地方煤矿技术培训也停止招生,为培训任务而组建的“地方煤矿教研室”撤销,所属教师回到各自的系、部。这时,我也回到离开了多年的采煤系采煤教研室,参加到由黄永刚老师牵头的“无煤柱开采技术”科研工作中,在王封煤矿采煤工作面开展料石垛护巷试验,1977年底结束现场试验,编写观测研究报告已是1978年了。

1978年春天,恢复高考招收的77级新生已经入校。一日晚饭后,采煤系于存杰主任和张明书记来到我家,说:“想听听老师们对采煤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我与二位曾在地方煤矿教研室有过共事,彼此熟悉,关系融洽,加之话题也是自己关注的,也就没有顾忌,怎么想就怎么说。记得我从正在编写的观测报告说起,由于缺少观测设备,现场观测的数据稀少,对料石垛护巷的效果只能定性描述,而无法定量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推广的价值受限……。建议采煤系重视和加强实验室建设,能让更多的师生到实验室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

谈话过程中,二位听得很耐心,还不时插问。万万没想到的是,谈话到最后,于主任说:“系里研究决定,重新组建采煤实验室,由你来负责,你看怎么样?”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我毫无思想准备,本能地随口推辞。但二位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不急不慢地说:“你对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保障”。“知道你们为了井下观测需要,收集散落校园的测杆,把废残品拆卸、拼装,凑成了几根有用的”。“实验室同志信任你”。总之,对我表扬、鼓励,为我接受到实验室工作打气。我是重原则、重信誉的人,刚讲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不能不认账,我问自己“实验室工作总该有人来干,不是吗?我推辞不干是害怕吗?”面对困难退却不是我的性格。最后,只有表态说“可以一试”。不久学院文件下达,采煤系新组建“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没想到这次夜谈成了我在实验室工作五年的开始。事后想来,这次谈话应该是系领导在谋划全局,是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精心安排的,目的性极强。领导登高望远的视野,深入细微踏实的工作作风,虚怀若谷的胸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我以后学习工作的榜样。

二、万事开头难

用“万事开头难”来描述“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起步是很贴切的。“文革”前,采煤系的实验室是隶属专业课程教研室的,全系有采煤、井巷、通风及企业管理四个教研室,各自辖有实验室或资料室,各自承担培养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的任务是课堂教学,带领各类实习,指导各类设计等,基本不涉及现场生产和科学研究。新成立的“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顾名思义,应该是以矿山岩体为研究目标,同时承担理论和实验课教学,涉及《采煤学》和《井巷工程》等课程和采煤、建井两个专业教研室,同时还要涉及科学研究,这在采煤系乃至全院都是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研究实验室”该怎么建设?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应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呢?这就是眼前最大的难题,对此,我和同事们是心中没底的。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符合发展方向的实验室建设规划是当时迫切的事。为了搞好规划,突破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我们先后到郑州黄委会水利科研所,北京煤科院开采所、建井所,中科院武汉岩土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所等机构参观学习,征求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编写出了《采煤专业实验室设备目录》(油印稿)。该《目录》在煤炭院校实验室工作会议上得到同行的认可。经学院批准,该《设备目录》成为了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指南。

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目录》规划了研究实验室应建成具有岩石试样加工、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相似材料模拟、光弹性材料模拟,以及声、光、电的现场监测的试验仪器和设备。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的。新组建的“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家底是原采煤实验室,主要资产是各类教学模型,涉及岩石力学、矿山压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几乎为零。“文革”前刚进的一些矿压观测的仪器在“文革”中已损失殆尽,仅有一台上世纪70年代新进的教学用光弹仪。当年实验室的经费大致一年在1.0万元上下且含低值易耗品,面对庞大的建设规划,无疑是杯水车薪。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由我和原采煤实验室王宝鼎、刘慎玉,井巷教研室和心顺及系办公室杨绍先共五人,成为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的首批成员,进入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伟人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面对现实,我们把规划分成近期、远景,又把近期按重要性分列轻重缓急,把解决卡脖子的岩石试样加工能力和设备放在第一位。在没有钱也没设备的成立之初,我就派杨绍先同志到黄委会学习岩石试样加工,直到熟练掌握设备性能和操作技术。当我们获得第一笔可支配的0.5万元科研经费时,就用了近一半的钱购置了岩石试样加工必须的锯石机。至此,有了岩石加工的初步能力。

新的岗位、新的任务对每个人都是考验,在工作头绪多、人手少的客观形势下,实验室成员做到了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尽量做到一专多能。在实际工作中,不分职务,不论年龄,个个都是仪器设备调拨、采购的信息员、采购员;又是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实验员、研究员;还是新的仪器设备运转、调试、改进的技术员。往事回忆历历在目,例如,在进行“河南省煤层顶底板岩性力学测试”时,因锯石机的精度不够,切出的六方体两端面的平行度达不到要求,会影响测试数据。为了保证实验精度,只能用金钢砂手研磨试件端面,用千分卡量测平行度,初创的实验室连工作台都沒有,只能将铁板放在地面蹲在地上研磨。那可是对毅力和耐心的考验,全室同志没有一人叫苦掉队。

在我们得知上级有挖掘社会潜力、单位库存、闲量的仪器设备可以调拨使用的信息后,全室每个人都成了“侦查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仪器设备信息,实地侦查、核对信息,在此基础上向上级提交申请调拨报告,成功率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先后从校办工厂调入立式钻床和车床,使岩石试件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大幅提高;从基础部材料力学实验室调入60T的压力试验机,岩石力学试验不必再往北院跑了;从郑州设备供应站划拨来电阻应变仪和5T的材料试验机等;在得知教育部有“日元贷款”时,我们积极查阅资料,成功申请进口日本的大视场光弹仪和超声波探测仪。由于信息准确可靠,国家的政策得到充分运用,实验室建设取得快速进展。与此同时,尽快掌握新进口仪器设备的性能,让仪器设备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作用。在全室同志的努力下,80年代初实验室首次完成了本科生岩石分组试验;在做了大量不同配比的砂浆和混凝土强度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带着先进的超声波仪走向生产实践一线,取得了河南义马耿村铁路隧道、北京煤科院建井所平硐、北票冠山立井等井硐的壁厚及强度检测和损伤探测,获得满意结果,得到省部相关部门肯定。铁道部科研院派了三名工程师来焦作学习了一周。事实证明了伟人的话,世间一切人是最宝贵的,有了人就可以创造奇迹,变不可能为可能。

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进展,任务在增大,队伍也不断壮大,1980年前后,从长沙、萍乡调进了高家美、吴振兰;从工厂调入支道玲;先后接收了大中专毕业生李化敏、苏承东、吴忠、黄醒春等,到1983年大行程的200吨压力机安装到位。岩体力学研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成为采煤系本科教育及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

36年过去了,曾经并肩创业的吴振兰、和心顺、杨绍先、吴忠、王宝鼎等老师已辞世而去。回忆起当年的困难与艰辛、成功与欢乐似乎还在眼前,借此文向曾经的创业者致敬。 


采矿62级校友 李金明:

大学生活的峥嵘岁月



作者简介:李金明,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河南南阳人,196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大学学历。曾任中共河南省南阳地委书记,浙江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浙江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中的1962年,我考入了焦作矿业学院采煤系地下开采专门化专业学习。1966年大学即将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国家又陷入了灾难深重的混乱局面。那个年代国家天灾人祸,社会政治生活一度不够正常,我们跟着国家命运彷徨,大学阶段的入学和毕业这两个时间节点都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这一届学生经历过高低起伏不寻常的历程,经受了经济和政治风浪的严峻考验,锻炼了一代采矿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作为“文革”前的最后一届大学毕业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奋战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矿院学子,大都保持了采矿人的优良传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采煤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较,存在一定的脏、累、苦、险因素。因此,当时在报考专业时,我们这一届中没有填报采煤专业而被录取的学生大有人在。1962年国家有困难,老师说,全国招收大学生的数量由往年的100万人左右减少到40万人左右。由于招收数量少,所以我们这一届学生考入大学的分数都比往年要高得多,矿院也是如此,不少授课老师在教学中也多次讲到他们自己的感受。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学业水平不错,在正常年代可以考上更理想的学校。认为学习采煤是“煤黑子”,在社会上声誉也不太好。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太安心学习这个专业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的人自动退学了,退学一个人影响一大片。大学伊始,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思想上也有某些纠结。学校在录取过程中了解到我在高中阶段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所以入学报到后,系里领导找我谈话,指定我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一入学就让我做这个工作,感谢组织上的信任,但我感到压力也比较大。

学校特别注意了解新生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去做思想工作。系里党、团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稳定学生思想情绪,教育新生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为祖国煤炭事业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系党总支多次召开学生干部会议,座谈有关专业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在会上如实反映了自己和同学中存在的思想状况,表示认真学习领会领导的讲话精神,安心学习采煤专业。作为学生干部还要积极配合系领导的工作部署,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系里领导和班级辅导员找我们个别谈心,过团支部生活会,以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新生集中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真正明确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将来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领导和老师谆谆告诫我们,国家在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创造条件让你们上大学,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将来要努力报效祖国和人民。领导还特别讲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困难时期提出自己不吃肉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老师又说到七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你们想想农民生活有多苦,在你们背后有多少人在关心支持你们上学啊!大家听后都十分感动深受教育。同时老师们也说到自古以来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是块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些经典名言都深深打动了我们。有的老师还说采煤专业很重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是综合性的专业,只有你们这个专业有条件可以担任总工程师。经过一系列的教育说服工作,一年级上学期,我们采62—9、采62—10两个班,除了几个人因这样那样的情况自动退学外,绝大部分同学都纷纷表示要安心学习,积极献身煤炭事业。我觉得那个时候,院系两级党、团组织都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善于做好思想工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每个班级都配备有专职政治辅导员。贾建瑛老师曾经较长时间负责我们两个班的学生工作直至毕业。他深入学生当中,同学生打成一片,随时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惑释疑稳定情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的负责精神和工作方法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学校在重视解决一个时期突出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做好学生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时共青团员多的情况,学校团委积极配合党组织做好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团组织的作用,在广大团员和青年中开展了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来我作为学生会主席同学校团委书记王景伦老师接触最多,接受他的领导和帮助的机会也最多。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当时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工作都很活跃,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搭建平台、疏通渠道、营造氛围做了大量工作,成效也比较突出。

1964年5月7日,在党组织的关心教育下,在齐现功老师和张同美学兄的介绍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党组织的过程中,我不能忘记学院党委组织部王政平部长和采煤系党总支姚书模书记,还有党总支的组织委员吴凤仙老师,他们都多次找我个别谈话,对我进行理想信念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要求我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1965年,我被推选为全国第十八届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光荣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荣幸地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鲍振宇副院长、团委王景伦书记都很重视这次会议,在我赴京去开会前他们两位领导分别找我谈话,对我参加会议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鲍院长笑着说,你去北京开会很光荣,还有可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果毛主席同你握了手,你可不要洗手,回来跟我们也握一握,让我们也沾点福气!他又说,你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是艰苦朴素的表现,这是好的,但与参加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大会不太协调,能不能换一套比较新的衣服?我说,就这么一件破衣服穿了三四年,没有一件新衣服。他说,你能不能借一件新一点的衣服?我说,我没有看到周围哪个同学有新衣服,也不好意思借,那我打听打听吧。当时两位领导谈话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生代表大会并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光荣,更是采矿人的光荣!鲍院长和校团委王景伦书记的亲切教导,多么富有时代性和重要意义,促使我对建设祖国改变贫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寄托,也使我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会议结束回校后,学校领导很重视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要求乘会议的东风,努力推动学生工作乃至全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立即召开了全院师生员工大会,我全面汇报传达了大会精神,在学校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团的工作和学生会的工作,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学校当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我们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努力为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要说老采矿的好传统,我认为这是最宝贵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说是老采矿的传家宝。我非常怀念那个时期学校的思想政治局面,尤其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采矿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人才。借此机会,年近八旬的我,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成长的教育和关怀,实现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愿望!这里我还要点赞一下在校任教的南方老师和员工,当时由于生活困难,大家都吃黑窝窝馒头,习惯吃大米的南方人很难接受,但他们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种种生活上的困难,一直坚守在焦作矿院这块高教阵地,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包括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多年焦作矿院、焦作工学院书记、院长的袁世鹰在内的许多老师和员工,他们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母校,值得我们学习、敬佩和爱戴!也需要一代又一代采矿人不断地传承和弘扬这种宝贵精神,把我们的母校办得越来越好。

(二)

采矿工程专业的学习,老师强调要打好基础、学习联系实际、坚持教学改革。我们采62级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部分课程都在课堂里和实验室里讲授,金加工的实习在学校实习工厂里动手操作,地质勘探与测量多在太行山里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教学改革是重头戏,大部分时间在煤矿里完成。就教学改革方面的情况,我仅举自己亲身体会比较深的两个例子来说一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井巷工程课的教学改革。教我们井巷工程课的桂美堃老师,他的课讲得很好很活,他在课程改革上带头进行了探索。除了现场教学外,在这门课程讲授结束时,他考核学生学习成绩采用了开卷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他挑选了我作为第一个应试者在全班试验。教井巷工程这门课的老师都参加,桂老师在讲台上提问题,我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来回答,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进行,持续近一个多小时之久。说的是开卷可以翻阅资料,但是根本没有时间去翻书。老师在台上问,我在台下答,全班同学都在听,这种氛围使人感到很紧张,而且不停地问答,哪有机会去到书本上找答案?这种方式就是考察你平常学习知识积累的程度,有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来支撑这种提问。同时也会反映出老师在教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这种考核形式难度比较大,因为老师会就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有时还要加以引申,要求你全方位的去思考。答辩结束后,我感到中间有的问题回答地不一定准确,心里不踏实,下课后我与桂老师交谈中,就不加思考地随口说了一句我是这门课程改革的牺牲品,受到了桂老师的批评,后觉得这个话说得很不恰当,做了自我批评。但当天下午出成绩时,桂老师他们教研室讨论我的答辩成绩后,桂老师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了个5分。我自己觉得这个分数给的太高了,很可能是老师想把这个改革推行下去,予以鼓励而已。分数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考试改革,使自己把井巷工程这门课程从头到尾又系统地学了一遍,一些知识得到了深化,受到了启示,收获是很大的,对其他同学也可能会有所启发。再一个例子是学完电工课以后的考试方法改革。教电工的徐老师在教完这门课程之后,改进了考试方法,他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用不同的形式,能够系统地总结所学的电工知识。这比起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鼓励学生发扬创造精神开阔思路,自选形式自我总结学习的知识。尽管大家总结的方法和形式各异,但共同点是启发了创新精神,促进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的总结是通过列举几个大表格的形式,系统地串联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看起来一目了然,受到了徐老师的充分肯定,给我打了满分,还在班里予以表扬。如果仍是闭卷考试,我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满分,更不会用表格的形式将其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我结合矿井实习在后边还要详细涉及。其他课程大都也进行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和创新。这些教学改革,对于我们学习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地促进和帮助。

到了三、四年级主要是学习专业课,相当多的时间在煤矿实习,老师把课堂搬到现场,一边教学一边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当时实习比较多的地方有:焦作、平顶山、鹤壁这三个矿务局的有关煤矿,煤矿领导对我们去实习都很欢迎和重视,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有利条件。专业课实习基本上都是在煤矿井下,有时候请矿山的工程师、技术员、熟练工人在地面和井下现场教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老师、工程师、工人都来当教师,坚持教学、实习、劳动三结合,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断提升,联系实际学习的效果很好,大家感觉学得比较扎实,掌握地也比较牢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获得感比较强。

同时,在实习中安排我们同工人一起上下班劳动,并参加工人的活动。这样的实习安排,不仅仅是专业实习,也是思想政治品格的锻造。老师强调要发扬采矿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工人阶级的高尚品格和忘我劳动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在同工人一起劳动中虚心求教,密切和工人之间的联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实习过的矿山,矿里领导和工人对我们认真实习和劳动的表现评价都很高,并夸奖我们说,焦作矿院的学生很朴实,特别能吃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初,我们在鹤壁三矿毕业设计实习期间,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鹤壁地区与邢台较近震感较强,我们出矿井下班后正在澡堂里洗澡的时候,看到澡堂里的大灯来回摇晃,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还有点惊慌,带队的老师安抚大家并尽快离开澡堂。我们虽然有些担忧和顾虑,但是有一条,只要工人下井,我们就照常同工人一起下井劳动。当时矿里安排照常上下班,我们跟工人一道下井。工人们之间相互议论,说大学生娃们胆子大,不怕地震不怕死,还是学校教育的好啊!这一举动在工人中反响很好。写到这里有一件事,使我亲身体会到了工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毕业后我分配到来宾煤矿工作,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我们在井下开拓巷道,我开着凿岩机装岩石时,突然冒顶了,大批的岩石冲到我这里,几乎把机器埋掉一半。副班长李三中奋力把我拉开险境,而他却冲到前边去处理现场,这件事使我感动不已终生难以忘怀!采煤工作面大都是木头支架、打眼放炮、铁锹铲煤、皮带运输等环节,劳作方式基本上都带有原始性和传统水平。后来才发展到液压钢支架、滚筒割煤、自动运输等有了很大进步。现在的技术就更先进了,前些年我在全国政协工作,到陕西的神农煤矿调查研究,在一处斜井,我们坐面包车直到井下,看到采煤工作面全部是自动化开采,井下环境也非常整洁,采煤工作面不像过去那样脏乱差并需要很多人工作。现在只有几个检修工像警察一样在大范围内巡查就可以了,而且一个矿的年产量高达千万吨之多,这使我始料不及大开眼界!比起六十年代,我们的采煤技术进步如此之快,变化之大,令人振奋!

我们在学好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学校也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平常一些短期、专题的社会实践外,还有时间比较长、内容更丰富的社会实践。例如,1965年学校组织我们到新乡地区获嘉县参加地方的“四清”工作。这次活动既支持了地方工作,又使政治课走出了课堂面向社会,使我们有机会深入农村基层,有较长的时间接触农民群众,这是我们向基层向群众学习的难得机会。对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开阔视野升华思想,增强政治敏感性,锻炼社会工作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政治阅历,使我本人受益匪浅。

(三)

1966年6月,我们已完成了毕业设计,我的毕业答辩在阶梯教室进行,大约有两百多人参加,经过答辩顺利通过。我答辩之后,其他毕业生的答辩也都陆续展开,答辩全部结束后,等待毕业分配。在此期间,学校开始对我们进行毕业分配教育,要求大家听党的话,服从祖国挑选。希望党团员和学生干部带头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许多同学纷纷表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采矿事业贡献力量,这是采矿人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之一。与此同时,组织上也在开始考虑预分配方案。我当时有两个意愿:一是作为党员、学生干部我要带好头,要求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作为自己选择的第一志愿。二是考虑报不报考研究生的问题。当时教矿山通风课程的石琴谱老师,建议我考研究生,然后再去工作。我担心自己考不上,还顾虑有个人主义之嫌。石老师跟我说,读研究生也是国家需要的嘛!虽然如此,我还是考虑实现第一志愿。正在思考志愿之际,传来了要搞“文革”的声音,按照当时的毕业安排,再有半个多月我们就要毕业走人了,因此,我也不太关心什么“文革”的事。由于毕业这个时间节点同文化大革命开始交织在一起,因此,不能不对“文革”有所涉及。十年“文革”对采矿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关头和严峻考验,不管怎么复杂也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怎样对待这段历史。

关于“文革”的问题,1981年6月,党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或社会进步”,而是“灾难深重的内乱”。这种混乱的局面,谁也无可奈何。北京大学首先敲响了“文革”的钟声,1966年6月的一天早晨,颇有政治敏感性的某领导,急急忙忙把我叫到他北院的办公室里,热情地讲了一些我似懂非懂的话,大概意思是要稳定学生情绪,稳定学校秩序,我当时感觉到他要面临什么危机似的。我虽然快要毕业了,但我还是学生会主席,应该帮助学校做些工作。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了领导的真实意图。我们几个学生干部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不少稳定工作,但是后来却被指责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一些人对我们横加批评、批斗。江河横流泥沙俱下,绝大部分人是政治动因所致,众人皆可理解。个别人则是浑水摸鱼借机发泄不满,发疯似地把矛头指向有恩怨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干部,并对他们进行残酷迫害。有的党员学生干部和教职工在那些人私设的刑堂里惨遭殴打,个别人甚至被夺去了生命。不少人深受其苦,不堪回首,我们几个学生干部便是其中的受害者。人间正道是沧桑,粉碎“四人帮”之后,“文革”中罪行累累的不法之徒大都被绳之以法或做其他处置,无疑这是极个别败类。

毕业生都分配离校了,我们几个学生干部却不给分配工作,扣发工资留校劳动改造。后来我和几个学生干部找到已经进入了学院“三结合”行列的某领导反映情况,要求给个说法分配工作。这时某领导已没有昔日的温情,且漫不经心冷冷地说,我认为劳动很好啊,劳动改造思想嘛!你们要安心劳动改造。这时我脑子里立即呈现出了他“文革”伊始的热情镜头,这种反差在他身上表现得是多么的鲜明啊!说起劳动改造问题,还有一个对时弊颇有讽刺意味的偶合故事。曾参加过国民党的采煤系教授张少逸,“文革”中被关进了牛棚。他常常在马路上打扫卫生,得知我也在劳动时,他幸灾乐祸地说,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都在一起劳动改造啊,这也好像是国共合作嘛!我听了以后不知如何奉告,只好置若罔闻,但内心却有说不出的难受滋味!近几年来,我欣慰地看到,有的人诸如一些“文革”中风云一时的人物幡然悔悟,开始反思他们当年的言行,向遭受过他们迫害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赔礼道歉,社会出现了和谐的一幕,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总算找回了道义和真理,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用历史和实践证明了“文革”是一场空前的大浩劫!以警示我们国家永远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毕业分配权掌握在少数几个学生手里,我们向学院、省、部反映,经过多次据理力争,我们被无辜劳动改造的学生干部终于得到了解放,可以分配工作了。1968年初,我带着初心的愉悦走出了校门,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实现了我到边疆去工作的夙愿!人分配走了,存在不实之词的档案材料也跟着人走,档案材料中的用语经不起历史检验,竟然还写到开除我的党籍!那时候社会上许多事情都离开了章法,出现了非党员参加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非党员开除党员党籍的咄咄怪事,令人啼笑皆非!我到单位工作后,领导让我做一些重要工作,我就首先告诉他们要先去看看我的档案材料后再做决定。他们似乎看过档案,毫不在乎地说,我们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你大胆工作吧!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央发文指示学校“文革”中对毕业生的不正常鉴定材料一律就地销毁,这时我才完全摆脱了前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党的事业中去。大学阶段苦辣酸甜的经历,锻炼了我坚毅不拔的政治品格,坚定了我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有机会能够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感到十分欣慰。这得益于党中央拨乱反正的伟大壮举,得益于母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长期培养教育,也得益于采矿人的精神鼓励。在庆祝母校建校110周年之际,我再次衷心感谢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致以亲切地问候和崇高地敬礼!

母校100周年校庆时,我回去看到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已令我振奋不已,特别是美丽的新校园今非昔比,校友都为之赞不绝口,110周年定会有更大的变化和发展。历届领导特别是袁世鹰院长和他的团队在任职期间,把学校从老校园搬到新校园,为学校的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后来的两任接班人---王少安书记、邹友峰书记、杨小林校长和他们的团队,在原来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又有了更大更快的发展。下面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学校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令人鼓舞:如今学校占地面积已达41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教职工3100余人,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6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有省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21个;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矿业工程学科为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省唯一世界百强学科。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9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43个,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奖励40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2项、省级15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誉为“小城办大学的典范”。我为母校里程碑式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地自豪和庆幸!我深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发扬采矿人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守正创新,为争取把学校办成“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祝贺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采矿62级校友 张铁岗:

我心中的老采矿




作者简介:张铁岗,1945年9生,教授级高工,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许昌县人,曾任平煤集团公司总工程师。1966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采煤系,分配到平顶山矿务局工作。长期在一线致力于煤矿工程、科研与安全技术工作。现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矿业组副组长,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协会安全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矿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俄罗斯斯科琴斯基矿业研究院学术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选择焦作矿院采煤专业的初衷

为啥要考煤炭院校呢?我先说个故事。我家里烧煤,得借架子车到平顶山去买。来回要走一天一夜。夜里下大雨,我睡到架子车下面。怕车子给人偷走了,没啥给人家赔。在平顶山十二矿风井装一车煤,整整等了一天,也饿了一天。我们生产大队有个人,在平顶山十二矿采煤,他送给我一块馍。这馍里面夹的是驴肉,我吃了真香。那时过年还吃不上这么香的肉哩。我问,你们平常就这样生活吗?他说是。每下一次井,矿上就给一块馍。我问,你们这里要哪个学校来的学生?他说矿业学院。我问矿业学院哪里有?他说焦作就有。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焦作矿院,将来分到这里能吃馍夹肉。我高考成绩很好,没报清华、北大,就报了焦作矿院。后来听说北大、清华招生的老师来了。他们对焦作矿院说,你们那里有一个高材生,让他上我们学校吧。我找到他们说我没有报你们学校,这里就是我的学校。他们就走了。在焦作矿院,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我的外语、专业课都很好。课余时间,我还担任学校文工团的团长、乐队指挥。我和一些骨干分子组织社团,参加文娱比赛。我们在河南省大专院校文艺汇演中一直拿奖。我们这些活动,领导也很支持。在日常开销上,我家里拿不出生活费,学校每月都要补贴我几块钱。那时每月生活费是13块5毛,加上学校补贴几块钱,再免一点学费。就这样,我把大学读下来了。我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对母校是有感情的。

大学四年打牢了我的专业基础

我考入焦作矿业学院是在1962年7月,毕业是在1966年7月。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文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与文革前的夹缝期。当时,中央颁布了一个文件“高教60条”。咱们学校就是按照这个文件精神来整改的,这一阶段培养的大学生,在思想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上是有保障的。我学的是采煤专业,学校要求我们把基本功练好。老师教导我们不要不求甚解,要学会深层次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我对专业课、技术课,还是下了苦功夫的。就以外语(俄语)为例吧,我在高中阶段俄语基础比较好,当时想考外语学院。到咱们学校以后,我把俄语当做一个基本训练。天天学,时时练。我记得焦作有一场足球赛,有几个苏联人来参赛。我试着用俄语与他们交谈,像聊家常一样,轻松自然,没有什么难度。后来,我到苏联访问。他们聘我做顾问,我就是用俄语发言的。这还是在焦作矿院打下的基础。我专业课成绩也不错。那个时候学习比较安心,老师教得认真,同学学得扎实。“高教60条”强调三个面向:面向现场、面向实际和面向问题,知识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我们在学校是这么学的,到了单位也是这么做的。我分配到基层矿区以后,从普通的采煤工干起,干过井下所有的工种。上学学到的知识,都能运用自如。现场给了我一个提高的机会。我希望今后大学也能有三个面向:面向实际,面向基层和面向群众。年轻人不要整天高高在上。我要是当初一来,就分到机关坐办公室,到现在肯定一事无成。

“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胜过专业设计人员

我们学校是一所煤炭院校,培养知行合一的专业技术人才,向来有真刀真枪搞设计的传统。文革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要经过生产一线的检验。在1966年上半年,我与5位同学到鹤壁四矿实习时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矿井水采系统的改造设计》,在鹤壁矿务局和咱们学校还引起了轰动。我是在鹤壁矿务局四矿(当时叫梁峪矿)毕业实习的。鹤壁矿务局要改造矿井水采系统,把设计任务交给了唐山设计院等几个单位。唐山设计院的首席设计师张茂林,是一位留苏博士。他也是唐山设计院这次改造设计的主设计和主汇报。我们实习小组五六个人,也参加了这次汇报会,就是想学习学习。唐山设计院首先做了汇报,接着是武汉中南设计院、鹤壁矿务局设计院。我听了以后,就有些想法。因为我们对这个矿井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与我们毕业设计的方案相比,它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在水仓压力的计算、巷道的部署、小阶段的倒台阶回收等方面,都有些问题。我就问主持答辩会的专家,我们实习小组能不能参加汇报。他说可以呀。这位专家是煤炭部的李总工程师。我说我对唐山设计院的这个方案有点看法。他说你谈谈。我抽空给他谈了一些。他说你这个想法好啊,准备一下也参加汇报答辩吧。我们按照要求,很快就提交了一个方案,包括理论计算、现场开采部署,水仓压力计算、预期经济效果分析等部分,在技术、装备上,做了深入的辨析。我们的方案成型后,经过多次修改。过了半个月,在汇报会上,我们先汇报再答辩。李总肯定了我们的方案,鹤壁矿务局四矿定下来采用我们的方案。我们中标了。我们校报登了这件事,说我们的实习生在外面别开一面,战胜了留苏博士带领的设计团队,鹤壁四矿采纳了我校学生的设计方案。要是我们的理论不扎实,技术不过关,也不熟悉现场情况,就不可能取胜。我们上学期间到鹤壁、平顶山也不是头一回,而是经常去。我们在平顶山三矿、四矿、七矿都实习过。去了,就下井,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我们还到过外省的陕西煤炭集团、山西矿业集团。去那里都要下井劳动,我们对现场很熟悉。他们吃亏就在下井少、不熟悉巷道内的情况,也不知道这个矿井的特殊地方,只会摆弄一些理论。就这样我们胜出了。在讲解环节、回答问题和相互辩论环节,我们都占上风。李总拍板,采纳了我们的方案。

这次经历是偶然的。但在偶然的后面,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采煤系“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还要经过学校指导教师、一线工矿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共同评议。只有全部通过了,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这样以来,焦作矿业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设计也很实用。通过这次汇报竞标会,唐山设计院、武汉中南设计院都认下我了。他们邀请我过去工作,说他们那里环境好,工资高等等。我说不去。我还想着平顶山,还没有忘记那个驴肉火烧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平顶山矿务局四矿。

在煤矿井下审查规范执行情况

我选择到煤矿一线为煤炭事业做贡献

文革期间,毛主席指示大学生要接受工人农民再教育,到基层去。于是我就到了掘进队、采煤队。当过机电工、采煤工、架子工,井下所有的活儿我都会干。我们这次分配的大学生全在四矿。在这些大学生中,我是第一个被提拔为技术员、工程师的。我在当总工程师期间,把矿井改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四矿年产煤60万吨,经过改造年产煤360万吨,提高了5倍。花钱不多,效益不少。我把这个矿拆了拆、重新整合,产煤量就成倍增长。当时,大家很惊讶,这是设计上都做不到的呀。大庄矿设计年产煤90万吨,改造后一年就提升到145万吨。平煤集团经济效益的五项指标在全国排首位。原来每年交税才几百万元,改造后是两个亿。经济效益上去了,大家收益就好。工资花不完。这时,那个馍我能吃不饱吗?

当选院士,我依然选择回报母校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也给我很多帮助,我也终身不忘。我当选院士后,很多的大学闻风而来,开出的条件也很高,聘请我过去工作。这时,我的母校也找我了。于是我就回来了。母校的条件赶不上一些大学,但我记着母校的情分。

2004年1月,我受聘母校,成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也是第一位在学校全职工作的院士。出任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等职,我有一个理念,不忘母校培养之恩。有人问我怎么当上院士的,我先说母校对我的培养。我想留在母校,为母校发展出点力。

对青年的寄语

第一敢于舍得。舍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注入进去,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第二要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善于干实事。第三,只有门门通,才能一门精。没有全面,就不会有突出。同时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搏击进取,敢于思考。尚德诚信,笃行慎思。这几句格言,是我一直遵守的。尚德诚信是基础的。人心不诚,干啥不灵。俗话说:“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诚信为本,这是最基本的品德。   


采矿63级校友 王明义:

艰辛求学路,难忘母校情



作者简介:王明义,男,汉族,本科学历,河南鹿邑人,1945年7月生,工程师职称,副总警监警衔。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曹窑煤矿井下劳动锻炼和张村煤矿工作;扶沟县等三个县工作;1986年9月起历任周口地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地委书记兼行署专员;河南省公安厅厅长、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武警河南总队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河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农委委员。2013年退休。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转眼间,我大学毕业离开母校已五十一个春秋。今年,欣逢母校110周年华诞,师生相邀,共襄盛典,激起我对五年大学生活的深情回忆:学路艰辛,来之不易;穷且益坚,发奋苦读;母校培育,受用终生!老师恩重如山,同学情深似海。往事历历,情愫萦萦!令我永难忘怀!

一、报志愿时的选择,艰难途中的曙光

报考焦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是我对人生道路做出的无悔选择。1963年夏高考结束时,虽自我感觉考试结果还可以,但种种不利条件把我考大学的路堵窄了。比如,我的体检结果:身高1.42米,体重37公斤,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因身高体重不够和体检的有关问题我被限报军事、公安政法、武装警察、工程建筑、航海航天、交通桥梁、师范体育等多类院校和相关专业。说心里话,我的人生理想是当医生、教师、工程师或从事科研工作。我反复研读招生简章,思前想后,斟酌再三,最终把志愿目标落到了焦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地下采煤专门组上。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焦作矿业学院的各个专业没有身高体重等限制,我能报。二是我极度贫寒的家境,决定着我必须把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改变家庭命运放在第一位。不少人认为地下采煤专业又苦又累,又脏又险,报的人会少,录取相对把握大。三是我在漫长的艰难岁月中练就了不怕苦、不怕难、不畏艰险的倔劲,身材瘦小,钻巷道、爬采煤工作面干活反倒更灵巧,这样有可能劣势变优势。四是下井采煤工资高。邻村一位煤矿工人常讲,在煤矿工作福利待遇高,除工资外,下井和夜班另有补贴。这对我这个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很有吸引力。为更有把握,找班主任朱慎吾老师求教,朱老师看问题入木三分,坦诚敢讲真话。他听了我的想法半天没吭声,边翻资料,边自言自语:“有利于录取,有利于录取,应该这样!”最后给我说:“按你的家庭和个人情况,我支持报这个专业,就这样定吧!”自己选择,老师支持,毅然决定:上矿院!学采煤!下井去!挖煤去!

报志愿为什么会这样费尽周折?不禁勾起心酸往事。我中学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几次濒临失学,一幕幕历历在目。第一次失学的考验发生在1960年春天,父亲突然去世,家庭失去主劳力、顶梁柱。我读初中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河南是重灾区,农民生活十分困苦,我家更是雪上加霜。家里住的茅草房不到30平方米,又跑风漏雨,一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床上,一个灶台,一条旧麻绳上搭几件破烂衣服,其它一无所有,常常一天一顿饭。父亲是老实农民,为多挣工分,专拣重活干。1959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稻田里趟着泥水干活,脚被刺破,自己撕下一块衣襟缠住伤口,之后发炎化脓,没钱治疗,伤口长期不愈合,又加上食不果腹,51岁就拄上了拐棍。1960年5月的一天夜里,得知父亲突然去世的噩耗,那时我不满15岁,连夜从8里外的玄武二中赶回家。看到父亲衣衫褴褛躺在地上,下葬不但没有棺材,连张完整的草蓆也找不着,无奈把床上铺的高粱杆织的簿揭下来,裹住父亲的遗体,解下搭衣服的那根旧麻绳捆住,上遮不住头,下盖不住脚,此情此景,我这个做儿子的肝肠寸断。第二天一大早,乡邻帮忙冒雨把父亲抬到坟地,母亲走不成路,我和弟弟趟着泥水,哭着跟到坟地,趁着下雨,才把父亲的遗体用稀泥掩埋,不然的话,连浅浅的坟茔也挖不动。兄弟俩跪在泥里痛哭一场,算是为父亲办了丧事。

为帮母亲撑起这个即将坍塌的家,我提出不再上学,守家干活挣工分,母亲断然拒绝。母亲虽不识字,但她坚信,只有让儿子读好书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在母亲的坚持下,我继续上学。每周回家拿不到吃的,是最痛苦和焦灼的事。春天青黄不接时,杨柳榆槐等树叶长出来,捋下来或刮些树皮拿到学校,放在伙房笼屉上蒸熟,蘸着盐水充饥。1960年10月的一个周末,我回家拿吃的,家里一点办法也没有,母亲发现墙根有几棵已干枯但籽没落的扫帚苗棵子,就连根拔起,洗净剪断碾碎,加盐蒸成团子,作为我一周的口粮。因味太苦没法吃,只好放到学校食堂的炉灶里烧焦掰碎,用盐水冲着吞咽。周二中午,我突然晕倒在学校门口,校长罗敬亚和几个老师跑来,把我抬到医务室抢救,校医韩子瑜一边给我打针,一边流泪。罗校长到宿舍找到我的馍袋子,亲口尝尝团子,说:“不能吃呀,再吃要食物中毒!”他当即给伙食会计写个条子,从教师食堂给我解决7张馍票,欠的账他负责。就这样又度过了一周。之后,为了给我弄吃的,母亲带着弟弟到周边村子讨饭,讨来稀汤、面条之类自己喝,窝头、红薯块都留着,让弟弟隔三差五给我送到学校。每当看到赤脚光脊送饭的弟弟,痛苦难以言表,情不自禁两眼流泪,我暗暗告诫自己:“不管多大难,也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把高中读完。”

事不遂人愿,偏在这时,又遇新的难关。第二次失学的考验来了!1962年7月,县里调整中学布局,我就读的玄武二中高中部撤销,并入鹿邑县城一高,学校离我家远达60多里。县一高要求学生一两周回家带一次口粮。我原每周回家两三次寻求吃的、趁周六周日回生产队干活挣工分都不可能了。一家人深更半夜合计数次,无可奈何,只有忍痛失学。

一天下午,我正光着脊梁,穿个裤头,赤着脚推水车,一位姓刘的驻队干部检查抗旱,打量我一番,询问我为啥不上学?男女社员七嘴八舌介绍了我家的困境,他得知我因拿不出一两周的口粮无法进城上学时,非常同情,当即掏出烟盒,在烟盒纸背面给大队支书、队长、会计写个条子,交给我:“你去仓库找会计,借10斤红芋干,先去上学,坚持两星期再说。”母亲把红芋干磨成面,一半蒸成窝头,一半炒成炒面。这样,在失学一个月后,我又得以重返校园。高三第一学期,靠亲邻和社员大伙你一把我一把帮、一周一周凑合、一天一天数着过,熬到期末,期末考试除体育外,各科成绩还好。

 求学路总是坎坷不平,重要节点再降灾难,姐姐突然去世。第三次失学的考验出现了!1963年5月,毕业考试前几天,一个周六中午雨后,我沿涡河大堤踏着泥泞回家准备口粮。太阳快落时进村,邻居大娘拄个棍在村头,见我就说:“恁家出事了,恁姐昨天死了。”原来姐姐因疾病饥饿交加,又为我家的艰难境况揪心,煎熬之下寻了短见。第二天一早,我两手空空去吊唁,到坟前磕了三个头,痛哭一场,算是为姐送行了,姐姐也是一张草席卷着下葬。三年失去两位亲人!一贯坚强的母亲也痛苦得难以支撑,我不忍心再离开家!到了考试前一天上午,学校教导处陈老师骑自行车来到我家,好半天才说:“明天毕业考试,若不参加,就没资格参加高考,上大学就没有可能了,陈主任和尚校长让我动员你,今天就坐我的自行车返校考试。”母亲说:“孩子,要听校长老师的,家里你不用管,跟陈老师走!”我无言以对,收拾灶台上的残食,用一块破布包上,说:“陈老师您把这些帮我带走,我安置安置,就赶回学校。”我把家里水缸担满,忍痛安慰母亲一番。一周吃的东西咋办?天无绝人之路,小麦虽还不成熟,但麦籽基本饱满,在青黄不接时,为接济口粮,当天生产队割些麦穗,分给社员吃青麦仁。我家也分几斤。邻里有的送来麦穗,有的送一碗青麦仁,我把这些整好压烂,加盐炒熟,一半留下,一半带走作为口粮。我忍着痛苦,步行60多里路,凌晨赶到学校,一身泥土上床。第二天上午开始考试,俄语考了100分,年级并列第一,其它学科的成绩也不错,就这样过了毕业考试关。

真是祸不单行!家中突遭火灾。第四次失学的考验,突如其来。高考前学校放两天假,让学生回家准备吃的用的。我天不亮就步行回家,本打算当晚返校。回到村头时,还是那位大娘,老远就抹着眼泪喊我说:“恁家又出事啦,失火了!”这对我如晴天霹雳,急忙进家看,一片狼藉,房顶烧没了,烧毁的檩条、椽子和草、灰遍地,母亲躺在露着天的床上,头发烧去大半,弟弟光背赤脚和村里几个人收拾残局,惨状目不忍睹。毕业考试前失去亲人,升学考试前家遭火灾,痛苦之下,我下决心:不再参加高考,好好守着这个家。中间隔一天,那位陈老师骑自行车又来到我家,进门见境况后流着泪说:“尚校长、陈主任见你两天没返校,让我赶来看看,无论如何也要动员你返校参加高考。”我说:“家里屡遭灾难,我无法再上学了!”卧病在床两天的母亲立即坐起,厉声说:“孩子,别胡说,过去多少难关都过完了,这一次再难也得过,你不去考试,娘给你下跪!”在场的乡亲们也纷纷劝我返校考试,并各自回家拿些吃的送来。众情难却,母命难违,我只好随陈老师回学校参加高考。

高考结束,我分别找到尚仙舫校长、陈传道主任、朱慎吾老师和两次家访的陈老师,深表感恩后,急忙回家。这时我如释重负,录不录取不再多虑,录了就上学,不录就守家尽孝、干活挣工分。

莘莘学子盼望大学录取通知书,多是翘首以待,但我当时不是。高考结束第二天上午到家,下午下地干活,自此每天三晌不缺工。8月盛夏一天上午,我正背着药筒在棉花地打药,转眼看到从村东走来一位穿白衬衣、蓝裤子、儒雅和蔼的中年男子,他问村里人:“您村有个王明义吗?我是来给他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听了这话,村里一下欢腾起来,“新王楼出状元啦!”母亲和弟弟更高兴。送通知书的老师叫胡秉良,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母亲从邻居家借来白面和几个鸡蛋,为老师做了一顿手擀汤面条。胡老师送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我引向了求学深造之路。

送走老师,我和弟弟坐在母亲身边,捧着录取通知书,悲喜交加,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因29.5元的学费又添新愁。为凑学费,我和弟弟把烧坏的檩条和椽子用架子车拉到邱集舅家,托他到集市上卖了,两天后舅舅把卖的近5元钱和他自己凑的1元多钱送来了。还差得很远!邻里乡亲、小学老师等也纷纷相助,又拼凑了2元多钱。学费仍差得多,怎么办?娘仨思来想去,解难还得靠政府。我一大早去柏木岗找到公社陈保先书记,他听了我的苦诉,放下饭碗写个条子,让我到供销社的驻村代销店找营业员关振军借10元钱。我找到老关,他把柜台内连整带零的钱数给我10元。陈保先还帮助写证明,让我到玄武大公社申请救济,领到了10元救济款。世间自有真情在,政府关怀,多方相助,七拼八凑,终于一分一角一元凑够了这笔“巨款”,一块石头落了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些日子,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在为考上大学高兴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感恩”:母亲和弟弟含辛茹苦、血泪付出,支撑我求学;两所中学的校长、老师孜孜不倦,育我成长;家乡父老亲人每每接济,助我前行。从玄武二中、鹿邑一高的书记、校长、主任、老师、校医,到驻队干部、公社书记、社长和民政干部,在我求学途中的关键时刻屡屡帮我排忧解难,助我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对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如此关心备至,这既是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深情厚意,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代表党和政府把爱心及时送给最困难的群众,我是直接受益者。历历在目的一幕幕,令我这个贫寒农家孩子心底深深埋下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感激感恩之情,此恩此情重如山深似海,定要终生相报。

1998年8月14日在台前县防汛第一线察看灾情

1963年8月26日,上大学出发前,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反复叮咛:“别忘政府!别忘亲人!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短短几句话,凝聚了母亲的厚望。我揣着大学通知书,怀着美好梦想,带着一身破旧衣服、一条粗布棉被、一小捆旧书,进入母校校园,圆了大学梦,人生路上迎来了曙光。

2000年6月在荥阳农村与农民交流粮食生产问题

二、不忘恩师教诲,常忆当年苦读

入学后,我每月享受11元的最高助学金,其中9.5元伙食费,1.5元零用钱,一日三餐能吃饱,不再为生计而困惑,失学的风险没有了,面临的是学习考验。那几天,母亲“好好念书,把书念好!”的叮嘱一直缭绕耳边,我仔细琢磨“如何把书念好?”下定决心,从眼前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每个课时不放松,每份作业不马虎,每个问题必清楚,每门功课必认真,持之以恒不懈怠。我注重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在打牢基础上下功夫。第一、二学年,以基础课为主共开设11门课。我把这些课程分为三类,分别制定目标,自我明确要求。对高中没接触的金属工艺学等4门课程,认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真正学懂弄通,确保成绩良好;对基础最差的体育课拼命苦练,确保合格;对自认为有优势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高等数学、外语等6门课程,在学好课本知识,熟练掌握“三基”的前提下,加强课外阅读,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努力做到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确保成绩领先。教俄语的李景英老师注重传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窍门,我抓住课前课后和自习辅导机会找他讨教。在他指教下,我总结出学俄语的几句话:俄语不离口,注重发音准确性;分门别类记单词,注重掌握规律性;口译靠勤,注重课外练习的经常性;笔译为用,注重实效性。四个学期的临时抽考和期末考试均取得了理想成绩。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有点吃力,任课老师陈庭骥看我数学基础不错,总鼓励我往前跑。在他指教下,除掌握课本知识外,注重快速反应、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做到多点融合,相得益彰,从第二学期起,一直保持100分和五分制满分成绩。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共党史课,我学得很投入,除规定内容外,又重点学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和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还选读了《资本论》,对这门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为后来走向社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重围绕实际运用选择学习重点比如,我认为普通物理学、材料力学是当好“采矿人”的基本功,也是从事装备制造、工程建筑等多行业都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动真劲学、下苦功夫记、尽力加深理解,这两门课“三基”内容、实用要领和重点章节,至今记忆犹新。用五分制评定成绩都是满分,百分制评定成绩达到97分。

(二)在现场学习上下功夫。我在校时,学校正在深入贯彻“高教六十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用四个月时间进行现场教学、参加专业劳动。老师强调学习要“面向现场、面向实际、面向针对性解决问题”。用较多时间在煤矿井下、工厂车间、山区现场教学,并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讲课。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注重通过现场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历练。每次现场教学我都准备几个要请教的问题,现场向老师、工程师、工人师傅请教,自感学习效果挺好。记忆最深的有四个实例:

入学第一学期,在校办工厂进行金属工艺学实习。主要对车工、电焊、电工、钳工等工艺流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教我车工技能的是位女师傅,手把手教我车不同型号螺丝,我掌握得比较好。实习虽仅两周,由于老师和工人师傅真教真传,对四个工艺的操作技能学得挺好,毕业后在煤矿劳动锻炼实际运用时,操作熟练、得心应手。

矿井地质与构造地质的现场教学在焦作和登封的山区进行。闫秀璋老师带队现场考察,收集大量岩石标本,察看不同构造的岩层断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岩石结构和形成历史等详细解析。当时我向闫老师提个问题:“我们学采煤、干采煤,既不当地质专家又不搞考古,对岩石研究这么细干啥?”闫老师耐心解释说:“学采煤的学生,当工程师、总工程师,从搞设计,到解决采煤生产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基本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学好!”闫老师一番话,我茅塞顿开。他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的教学方法,我受益匪浅,至今难忘。

采煤学、井巷工程、通风与安全等专业课的现场教学在焦作矿务局马村、冯营等矿进行。朱宪章、徐卫中、陈权、石琴谱、庞俊勇等老师,多次带我们下井走遍大小岩巷,穿越各类煤巷,爬了不同的采煤工作面,把课堂上学的采煤、掘进、开拓、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知识,在现场详尽对照讲解,我对这种现场教学兴趣很浓,收益颇丰,为参加工作后处理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打牢了知识根基。不禁想起一件难忘的事:2004年4月11日,郑煤集团超化矿突发出水事故、12名矿工被困井下,人命关天,十万火急。我和省煤炭局李恩东局长紧急赶赴现场,认真了解事故情况后,果断拍定四件大事,其一,同意专家组所提三个营救方案,但必须同时推进;其二,把:“从下付巷向矿工被困地点快速掘进煤巷,打开营救通道”,作为重中之重,争分夺秒加快掘进速度,特别强调:必须测准新开通道方向和标高,不得出任何偏差;其三,严查周围小煤窑可能向超化矿井下进水的渠道,一经发现,一律以省政府命令无条件阻断;其四,井下抢救工作分地段、分岗位责任到人;地面医院等单位做好一切抢救准备。井上井下所有抢救工作,从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做起,务必做到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预测,营救通道应在15日晚上8点左右贯通,当得知,随着煤巷掘进,被困矿工敲击管道的声音越来越小,我即断定:是巷道掘进中标高和方向出了偏差。立即提出纠正措施,急令总经理再率技术组下井逐条落实纠正后,使煤巷掘进很快转入正确轨道,为营救争取了时间,次日晨12名被困109个小时的矿工全部生还。回顾这一幕,更令我深深感到母校老师所教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很管用的真本领。

2004年4月16日在郑煤集团超化煤矿井口营救被困矿工升井

2004年8月13日在曹窑矿井下参加劳动并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淮南矿务局谢家集二矿进行。我参加的是综采区设计组,徐卫中、曹慕家老师带队,任务是完成一个综采区的全面设计。因我感到“文革”停课一年多,复课后仅用一年时间学10多门专业课,学得不深入、不透彻,决心把这次毕业实习设计作为专业课现场教学对待,一边实习设计,一边苦读补习,围绕设计任务对综采区完整系统设计一丝不苟,对采煤工作面布置和采煤方法、岩巷开拓、煤巷掘进、通风排水和井下三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抓住机会向徐卫中老师请教,他每次都讲得清楚明白。曹老师对我提出的有关掘进机械设计选型和应用等问题一一耐心辅导。同时我抓住矿上马德久总工程师和岳维藩副总工程师对设计提纲、内容与要求作辅导的机会,主动向他们请教。经过三个月毕业实习、参与设计绘图和写设计说明书,加上老师和工程师的辅导,我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在拓宽知识面上下功夫。大学五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另一收获就是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结构优化了。入大学前,由于家境所限,请假缺课多等原因,课外书读得甚少。入大学后,与来自城市,来自教师、干部、军人等家庭的同学相比,在社会见识和文史哲知识等方面差距很大。我暗下决心,刻苦攻读,迎头赶上。我是阅览室里的常客,常常是开门就进去,熄灯才离开。同时坚持晨读晚练,别人六点起床,我就五点或更早起床;别人十点休息,我十一点甚至更晚。隆冬季节,读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雪块搓头;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有时身上出毒泡,就用大蒜擦、清水泡脚。“文革”开始不久,我作为“学院文革主席团”成员,被定为“保皇派”,勒令“靠边站”封闭反思期间,以及停课闹革命的日日夜夜,我没有失落,没有彷徨,没有卷入造反浪潮,更不愿参与对领导和老师的批斗,而是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先后阅读了一批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对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反复学习,诗词多能熟背。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等,多是此期间阅读的。我深知自己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也特别懂得珍惜。大学五年,我不是全院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但我是全院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之一,我从勤奋读书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回忆大学求学之路,情不自禁想起老师传道授业、谆谆教诲的恩情。我至今清晰记得,张明、张知本、陈权、徐卫中、石琴谱、杨雁举、曹慕家、樊文熙、彭立世、樊玉相、陈庭骥、李景英、闫秀璋、王祖权等老师以百年树人、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孜孜不倦对学子传道授业;特别是老师们对我的个别辅导,解疑释惑,教知识教技能,教实际运用基本功,令我没齿难忘!有的老师虽已过世,但他们桩桩件件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我铭记在心,永远怀念!

三、铭记母校培育,教我历练成长

积德为学,重在育人。母校“明德任责”“好学力行”的校训校风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焦矿人”。母校始终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全院形成了讲政治、讲学习、讲团结、树新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激励着代代莘莘学子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1998年9月21日周口地区校友向母校敬献锦旗

母校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她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曾十次迁址、九易其名,虽历经坎坷,但始终薪火相传,弦歌高奏。她是大师云集之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界泰斗,曾经在此任职执教;她曾是1925年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旧址,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在这里指挥焦作煤矿工人取得罢工胜利,为此,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称赞“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一百多年来,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可谓誉满天下、灿若群星。

纵观当前,我为母校的跨越发展而自豪!母校弘扬传统,坚持特色,服务社会,科学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028人、博士学位者1068人,全日制在校生4.1万余人。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双创”成果卓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入选河南省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拥有22个一级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誉为“小城办大学的典范”。近年来,建成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49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奖40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1690项,居全国高校第89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2项。培养了27余万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输送到祖国四面八方,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些成就,得益于党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历届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求是创新、务实重干。令学子难忘罗开顺、石廷轩老书记带出了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为母校发展打下了好基础。令学子难忘袁世鹰老院长,任院长、书记九年间,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尤其是在他书记兼院长的五年间,带领学校党政班子,以改革创新的理念,着眼长远,绘制了学校的发展蓝图。规划建设了新校区,为学校获博士学位授权、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令学子难忘王少安任书记、邹友峰任校长和邹友峰任书记、杨小林任校长的两届校领导班子,在已有的基础上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共同打造了母校今天的新辉煌,并为母校持续发展、创“双一流大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我为母校的美好明天而祝福!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振兴百年理工新的历史起点上,母校全体师生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正在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2019年6月14日与母校领导袁世鹰、王少安、邹友峰、杨小林合影

百余载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母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此,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杰出师生们为《记忆中的老采矿》题词


采矿62级校友、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李金明为本书题写书名

采矿58级校友、原煤炭部总工程师

尚海涛为本书题词


译文如下:

祝福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110周年华诞。值此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110周年庆典之际,衷心祝愿全院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幸福快乐。也诚挚祝愿学院能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为国家培养卓越的采矿工程师。同时也希望学院不仅能迎接未来矿业需求的挑战,也能为提高矿山生产率、改善工人健康和安全环境不断研发新的技术。祝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永远繁荣昌盛!

采矿83级校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大同煤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金刚河南理工大学建校110周年题写贺词


本书共收录老采矿各届校友撰写的72篇(首)回忆性的文章和诗词,充分展现了校友们在老采矿系学习期间的育人故事、恩师风范、同窗友爱、学子情结等内容,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真诚感谢广大校友对本书的贡献及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各年级留校的校友作为本年级的组稿联系人,在组稿、审稿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学校宣传部对全部稿件进行了审阅把关。在此,特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质朴感人的文字重现峥嵘奋斗岁月,

老采矿系的恩师育人、同窗友爱的故事,

校友对母校、恩师好友的真挚情谊,

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百余年征程,采矿学子兢兢业业,

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

采矿精神、乌金品质

一代一代的采矿学子,

将为煤炭事业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而继续努力奋斗!



往期精彩回顾

  1. 全网首发!震撼来袭!河南理工大学推出110周年校庆官方宣传片!

  2. 我们的主场,看你的……

  3. 又是110万!河南理工学姐,厉害.....

  4. 重磅!河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暨建校110周年座谈会公告(第二号)!

  5. 百十年弦歌不断,四千亩巍巍理工!河南理工大学最全地标,等你打卡!

新媒体中心

监制:刘春德

责编:鲁小茜  赵 佳

助编:杨明豪  赵鹏科

来源:《记忆中的老采矿》


微信:河南理工大学

微博:河南理工大学

QQ:1229991909

为老采矿点110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